新聞學巨擘麥克魯漢的名言:「媒介即訊息」。
這句話正確嗎?當然。
舉個例子:2019年台灣的最大事件,很可能是韓國瑜成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。
是什麼使得國民黨放棄了安全牌朱立倫,選擇了一位過往不可能選擇的候選人?
我認為答案就在手機(亦即傳播媒介)裡。
‧
對的,媒介即訊息。是傳播媒介的改變,使得民粹化、資訊碎片化與扁平化的誘惑遠遠大於之前的時代。
是以在群眾(韓粉)的逼迫下,國民黨放棄了穩定的安全牌朱立倫,選擇了韓國瑜作為候選人。
十年前的國民黨不可能做出這樣的決定,因為十年前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;
而十年來,我們親眼目睹我們的長輩,從不會用電腦,到現在成天盯著line看。
這同時使得短影片、迷因、短語、金句、刺激型、純煽動型的下標、純煽動型的假新聞,成為政治傳播的主形式。而這都是韓國瑜的強項。
‧
韓國瑜確實就是line和臉書的產物。是「禿子跟著月亮走」的產物。
「媒介即訊息」,當然是正確的。
‧
然而我們總須加個但書:對,「媒介即訊息」,媒介的特性往往直接影響,甚或可說是關鍵性地決定了訊息內容的產製與接收;
但,並不盡然。
我想找一種方法,同樣利用影音媒介的特性,用以傳遞書籍、論文所能傳遞的大塊完整知識──
對,非碎片化的知識,非簡化、金句化、煽動化、腎上腺素化的知識與深沉的思索──
因為我們遺憾地觀察到,很不幸地,迷因、短語、金句、純煽動型的下標這些東西,
不僅僅成為了政治傳播的主形式(從而標誌了韓國瑜的崛起),也某種程度成為了文化藝術傳播的優勢形式。
作為一種傳播、一種宣導,它無可厚非;
然而我們必須承認,這當然與藝術的本質背道而馳。
藝術是什麼?文學是什麼?
借用格雷安.葛林的話,它關注的是「事物的灰色地帶」,
是「誠實的小偷,軟心腸的刺客,疑懼天道的無神論者」。而這些曖昧地帶,所有「對,可能是這樣,但也並不盡然」的深沉思索,
都很遺憾地在迷因與金句的煽動下被淹沒了。
這非常可惜,也並不正確。我不知道我是否不自量力──
我希望用一種相對平易的媒介來解決這件事。
那些大師之作,那些偉大的思索,
不該被簡化為標語或「禿子跟著月亮走」之類的好玩句子──
重點是,那除了好玩之外什麼都沒有。
而我的這個頻道,未來可以確定的是,
還會有韋勒貝克,會有費茲傑羅,
會有最強老太太艾莉絲.孟若;或許也會有HBO迷你劇集《車諾比》(《核爆家園》),
會有國片《陽光普照》等等。
https://news.readmoo.com/2020/01/07/200107-interview-with-egoyan/